互联网背景下的法律服务如何创新?
马云说,未来将会出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能源五个“新”。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律师行业将会带来哪些冲击和影响呢?著名律师蒋勇说:“在律师行业也照样有三个‘新’: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思维。”“中南六省(区)2016律师论坛”上“互联网+法律服务”主题讨论环节,蒋勇结合自身在互联网+法律服务方面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深度解读。
法律服务的互联网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法律服务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法律服务是无形化的、个性化的服务,这决定了不可能像购买商品一样那么明确地去提出需求并且作出匹配。二是法律服务是低频甚至是超低频的服务,法律服务的低频甚至有可能比殡葬业还低,法律服务的低频化也是法律服务互联网化的一个大难题。三是法律服务的复购率很低。此外,法律服务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低,意味着我们在工作服务过程中大量数据无法被线上化、无法被互联网利用,这也决定了互联化的难度是很大的。
因此,如何将法律服务过程数据化成为关键,蒋勇认为:“如果线上的一切都可以数据化的话,那么,我们律师的能力也可以数据化。律师能力数据化的来源,第一来自一些公开的信息,比如裁判文书。每份裁判文书上面都有代理律师的信息,如果把代理律师的信息抽取出来,就可以发现这位律师代理过哪一类的案件,而代理案件的类型和代理的情况就成为标定这个律师能力的一项数据。此外,律师们自我产生的数据,比如说个人的履历、律师写过的文章,就可以为律师打上专业化的标签,他人的评价也可以构成数据的来源,如果把这些数据线上化以后就可以为律师画像。那么律师能力被结构重构之后,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互联网+法律服务与传统法律服务的模式同样将发生巨大变化,但是,法律服务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存在服务的双方的,所以互联网+法律服务本质上是一个平台,律师供给和客户需求,有供给有需求就会构成法律服务的一个平台,那么平台是先发展需求还是先发展供给呢?蒋勇领导的“无颂名片”选择从供给侧切入,希望把“每个律师的能力数据做成相当于滴滴打车的位置数据”。供给侧做完数据化之后就要引入需求端,针对中小企业没有法务部门的,对接做中小企业管理的“钉钉”平台、对接上面240万的中小企业,30万律师去挖掘430万的中小企业的法律服务需求,把服务和需求对接起来。
此外,法律服务需求能否被数据化呢?蒋勇认为:“法律服务的要求不像律师能力那么容易被结构化,它是需要去理解的,因为每个人在表述自己法律需求的时候都不相同。如何让千差万别的语言能够被机器读懂,这是核心问题,也是法律服务互联网化进程当中最大的一个难点,而这个恰恰是人工智能可以做到的。用人工智能对自然语义进行分析,并且让机器掌握学习的能力,在教给它一些简单的语义之后,它可以通过复杂的学习来完成对法律服务需求的理解,完成打通需求侧和供给端的连接道路。”目前,蒋勇律师团队开发的智能机器人“法小淘”可以在一秒钟内,在全中国30万律师中推荐出三个最合适的律师。